祁连山,中国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东西长一千余公里,南北宽两百至三百公里,是哺育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在这座巍峨的山脉之间,中铁十六局建设者正向着不可逾越的自然天险发起挑战。
2023年7月3日,经过8年艰苦奋战,国内首座“四高”特长公路隧道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祁连山2号隧道右线顺利贯通。这一刻,许多建设者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条承载着他们青春、光荣与梦想的隧道,更是促进青海、甘肃、内蒙、宁夏、陕西,五省间交流的又一条快速通道即将被打通,未来将造福沿途各族人民,新时代的“河西走廊”将继续载着希望,跨越山河奔赴更广阔的远方。
“路虽远,行则将至,下一步我们要确保全线顺利贯通”,中铁十六局曼大公路项目负责人温嘉伟在祁连山2号隧道右线贯通时笃定地说道。“这座隧道确实充满挑战,我们要做的还有更多”,回想过往,温嘉伟若有所思。
2018年7月,距曼大公路项目开工已经3年时间,隧道开挖却仅有400余米,温嘉伟主动请缨,决心一定要洞穿祁连山。全长6400米的祁连山2号隧道,集高寒、高海拔、高瓦斯、高硫化氢于一体,建设者们先后经历了富水堆积体碎石土段、超强突泥涌水段、高瓦斯高硫化氢有毒有害气体段、软弱围岩大变形段、煤与瓦斯突出段等诸多施工难题,国内专家称之为隧道地质“百科全书”,安全风险极大、施工难度极高,被列为青海省“头号高风险隧道”,也是青海省目前施工难度最大的公路隧道。
“师傅那一辈的铁道兵常谈到的鲜活故事,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温嘉伟神采奕奕地介绍。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以及黎湛、鹰厦、大秦等铁路建设历史,耳濡目染中真切感受到铁道兵的艰难和伟大,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珍惜岗位、奉献社会。
“无论隧道建设有多难,组织将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们,必须始终向前,达成使命!”面对困难和挑战,温嘉伟态度坚决。洞外雪域风光壮美,洞内作业煤灰弥漫,面对高瓦斯、高硫化氢隧道,建设者们进洞时全副武装,出洞时满身煤灰,在如此复杂多变的隧道中施工,随时可能面临的断层塌方、涌水、软岩变形以及煤与瓦斯突出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温嘉伟和他的团队却没有丝毫畏惧。
“和隧道打交道时间一长就慢慢摸清楚了它的‘脾气’”,平日里谈笑风生的温嘉伟实则性格坚毅,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说话声音洪亮有力,凭借“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大力实施难点攻关和科研开发不断探索、多方论证、创新优化,边施工边研究、边学习边总结,形成授权专利13项,创新施工工法6项,填补了多项公路隧道施工空白,为同类型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韩闯是标准的“铁二代”,从工作42年的铁道兵父亲到他自己,一家两代人为国家的交通建设,挥洒过汗水、奉献过青春,让他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尤其是在参建全长32.69公里的,世界高原第一长隧——青藏铁路西格二线新关角隧道后,又来到海拔3500米,全长6400米的祁连山2号隧道,原本以为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但隧道推进的难度,却超出他和所有人的想象。
“发扬铁军精神,排除一切困难,确保顺利贯通!”。团队快速统一思想,一场与岩石的较量就此激烈打响,他们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创新工艺工法,升级安全措施,先后安全穿越580米浅埋堆积体碎石土段、1628米高瓦斯段、400米煤与瓦斯突出段,让韩闯和同事们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说到隧道地质情况,项目副经理李尚林最有发言权,同样在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奋战了7年,从曼大公路开工第一天就进场,15年的隧道施工经历,可以说“进隧道比进家门要多”。
李尚林坚持每天到隧道内值班,不错过重要的工序衔接,更不放过任何一处安全隐患,不断解决现场各种“疑难杂症”。他说这些习惯都是从师傅罗文兵那学来的,40年间参建11条隧道,见证着老铁道兵罗文兵的执着坚守,也在李尚林的心里根植下更多与困难较量的勇气和智慧。
祁连山2号隧道的围岩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有时就像在“酥心饼干”里打洞,岩层轻轻一碰就掉渣,有时又像在钢板上动锤子,岩石坚硬无比。
隧道多次发生突泥涌水,最大的一次突泥量达到了8000多立方米,因为掌子面都是碎土石,一塌方就像泥石流一样,把二衬台车都推出去100多米远。2019年末还发生多次软岩大变形,累计更换拱架近300米,多次陷入进一步退两步的困境。
李尚林总会想起师傅罗文兵常说的话:“越是最艰难危险的时候,越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如今,这也成为了李尚林的座右铭。他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七步台阶法施工,采用高原高寒富水堆积体碎石土隧道施工工法,加密超前支护,增大工字钢尺寸,增加锁脚锚杆、内层支护和临时仰拱,多项举措确保安全顺利通过富水、偏压、堆积体碎石土段,同时,他们坚持对围岩沉降收敛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将围岩变化趋势及时反馈到现场,为指导下一步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7年7月,年仅22岁的刘又宁参加工作。虽然学的是工程管理,但走进曼大公路项目却发现,这里的实际情况从未在书本中见过。
“这座隧道跟其他的不一样我们要面对随时可能涌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刘又宁介绍,建设人员进入隧道前,要取下手机、手表等电子设备,更换防静电工作服,携带3公斤重的自救器和防毒面罩,经过严格的安检后才能通过。“第一次穿上全套装备还有些新奇,时间久了,才体会到作业条件的艰苦”。
在师傅和团队的带领下,刘又宁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由于常常值夜班,和他同在一个项目的爱人开玩笑说,“我起来得早,你回来得晚,我们像是难得一见的室友”。
2020年11月15日凌晨4点多,隧道掌子面开挖爆破后,监控系统突发警报,瓦斯浓度超安全值上限89.5倍,硫化氢浓度超安全值上限20.6倍,发生燃烧或爆炸的风险倍增。刘又宁立即向上级汇报险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经过30个小时应急处置后,才确保瓦斯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内,每当回想起来这次经历,刘又宁仍心有余悸。
面对隧道掌子面涌出的刺鼻气味,脸上时常覆盖厚重的煤灰和油污。有人问“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这么久?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总要为我们祖国做点什么”刘又宁把这句话作为坚守的动力,下定决心把隧道全部打通。他常说:“一定要亲眼看到全线通车的那一天”。
在“煤气罐”一样的隧道里穿行,风险无处不在,每一次掘进都是“步步惊心”。2018年10月隧道内首次发现硫化氢气体,同年12月发现瓦斯气体,项目团队提升安全风险等级,组织专家现场勘查,施工方案全部变更调整,施工设备全部进行防爆改造和升级,按照煤矿安全施工标准配备机械设备、电力系统、通风系统,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凭借“谨小慎微”的法宝,可靠的安监保障系统为“四高”特长公路隧道筑起了安全防护墙。
“青海省平安工地示范标段”“青海省公路样板(标杆)工程”“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12项省部级荣誉见证了项目团队的责任担当。
从铁道兵到铁建人,他们始终坚守着初心和使命,历练成长为在高原长隧里穿行的尖兵连,8年间持续输出精神、输出技术、输出人才,点亮一盏灯、照亮一。
祁连山上,流淌在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在空谷回响;祁连山下,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是写在大地上的诗行,写就这诗行的,是一群奋斗者,是一支在高原上寻光的铁军劲旅!
备案号:沪ICP备10015141号-1 杏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欢迎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