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2月8日电(齐魏依)当病变气管超过手术切除重建的最大限度时,必须通过植入气管替代物才能重建气管的连续性,维持气道的通畅,但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气管替代物正式应用于临床。气管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支架移位、痰痂堵塞和肉芽组织增生等因素,都会导致良性气道的狭窄进一步扩大。近日,哈医大四院胸外科成功应用机器人下气管外支架固定技术矫正8cm超长气管软化狭窄。
患者柴先生(化名)今年50岁,10年前因气管内膜结核导致气管狭窄,曾短暂放过气管内支架,后因肉芽肿再次堵塞气道等并发症而取出支架。此后10年期间总是活动后胸闷、气短,但尚能工作、生活。近半年,病人反复肺感染,痰液堵塞,因呼吸困难,肺炎,窒息多次住院,一度窒息危及生命。为求诊治,柴先生慕名来到哈医大四院胸外科就诊,气管镜及三维可见气管严重软化狭窄,变形,长度达8.7cm(气管全长10cm),左主支气管狭窄(如下图)。
在胸外科徐进志主任的带领下,团队研究讨论了各种治疗方案,最终决定使用气管外固定技术先行纠正主气道的畸形狭窄。经过充分的术前论证及准备,在科王颖主任的配合下,由胸外科徐进志主任、韩敬泉副主任、闫曦主治医生,通过机器人微创入路,在上腔静脉内缘、升主动脉内缘、头臂干动脉下缘以及右肺动脉所构成的四边形区域内完成气管前表面(第二软骨环至隆突)的全部游离,完全暴露气管软骨,但保留膜部侧血液供应,置入自行设计的C型镍钛合金覆膜气管外固定支架,通过5-6针非可吸收线穿透气管软骨,将外固定支架牢牢固定于气管软骨侧(如下图)。
手术历时5小时,最终将3个宽1cm、直径2.3cm的气管外支架完全固定于气管软骨上,每个支架之间间隔1cm (两软骨环的距离)矫正气管畸形。气管完全撑开,基本恢复正常气管结构(如下图)。
徐进志主任介绍,气管外支架固定是将支架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固定于气管外以支撑软化或塌陷变形气管的手术方式。该术式不改变气道的黏膜纤毛结构,气道并发症少,可避免痰痂及肉芽肿的形成。相比“气道内支架置入”,此项技术优势明显,恢复了气管膜部的功能,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将会为长段良性气管狭窄或软化的病人提供新的选择。
哈医大四院胸外科团队自行设计的C型气管外支架可最大限度恢复原生气道的功能,不影响气管膜部的功能,其间断悬吊于气管外壁,也不影响气管横向较硬、纵向较软的特性,且镍钛合金记忆金属组织相容性好,可不必再次手术取出。同时,通过机器人微创技术游离气管前表面,能发挥出机器人在狭小空间内独特的操作优势,既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带来的创伤,还达到了更好的手术效果。(完)
备案号:沪ICP备10015141号-1 杏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欢迎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