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容纳200多人的山西省科技馆一层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在这里作的专场科普讲座,拉开了山西省“中国航天日”活动的序幕。
讲座当日早上,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前来听讲座的热情,就连报告厅的过道里都坐满了听众。主办“山西科学讲坛”的山西科技馆工作人员程丽娟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网上提前预约免费发放的讲座票,早早都被“抢光”了。
这次讲座主题为《神秘的太空机器人》,赵晓光研究员从人们熟知的变形金刚、阿凡达等经典影视形象,讲到了机器人名字的由来,以及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她告诉大家,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机器人学,而且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学科内涵也非常丰富,包括机械手设计、传感器、机器人视觉和语言、机器人智能等方面。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因此,有关机器人的定义至今没有定论。
为了让观众了解更多机器人的类型,赵晓光通过一段录像为大家展示了七种机器人类型。比如运用到工业生产的机械臂和搬运机器人、中科院研制出的打乒乓球机器人、披挂式的萨尔科半人机器人以及仿人型机器人。其中,日本的仿人型机器人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这种身高1.3米左右的机器人不仅可以帮人打扫卫生,而且还极具亲和力,若与人类发生冲突时还会主动规避。美国研制的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看起来虽然步履蹒跚,但能力超强,是典型的军用机器人。
这次讲座,重点介绍了太空机器人,并且通过视频播放和实例讲解,让听众耳目一新。“太空机器人也叫空间机器人,是一种在航天器或空间站上作业的智能通用机械系统,令我们骄傲的中国玉兔号就是太空机器人的代表。”赵晓光告诉听众,随着太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幻片中的许多技术正在实现,甚至已经实现,著名科幻片《火星救援》中的小机器人就是以美国2012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好奇者号”为原型拍摄的。之后,她又向大家介绍了全球排名Top10的机器人、法国和日本联合研发的小婴儿机器人ICub、美国的“猎豹”等机器人。
讲座结束后,不少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在讲台前排起了长队,不停地向主讲人提问:机器人能否自我复制、太空探测器是如何减速的、机器人能不能给自己治病、为什么叫嫦娥三号、嫦娥放下玉兔之后跑到哪儿去啦对这些充满童趣的问题,赵晓光一一细致耐心地解答。
记者了解到,赵晓光研究员在从事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实践应用经验,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她的多项科研成果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我们中国的太空机器人比国外落后了四十年,我们首先要从科普工作做起,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知识,尤其要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太空机器人的兴趣和热情。”赵晓光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普及航天科学知识仍任重道远!(通讯员王添帅 记者程春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