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弱复苏,分别从财政的基建投资、出口、房地产以及消费四个方面思考中国经济在2024年的预期表现。
■ 财政发力投资: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会议基调明确体现加快经济发展的更进一步决心,202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发力,提质增效。
■ 出口边际改善:2023年在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后美国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但美国经济并未摆脱衰退风险,能否实现“软着陆”有待观察。未来,美联储大概率会开启降息周期,这对出口的边际改善大有助力。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复苏。
■ 地产方面企稳: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地产政策正在进一步松绑。若楼市销售能够企稳,化解短期流动性风险,则能稳住地产投资。目前市场存在分歧的是,2024年新房销售面积能否稳住在10亿平左右。
整体而言,这些因素虽然短期内没能扭转颓势,但也是积极的迹象像春芽在冬日绽开,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的改变。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下跌后(消费类资产从2021年初算起已经连续三年下跌),不必过于悲观,最大的利好是股票价格处于低位。
■ 弱复苏:高股息+创新类资产(如AI、MR、机器人、卫星互联网、创新药等)仍可能是市场热点。
■ 强复苏(与市场预期相比):目前经济增速明显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速,主要原因是民众的信心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消费等受到严重抑制。一旦经济稳定下来,即使只有两三个季度的反弹,也可能会对信心重塑。届时,顺周期可能会迎来较大反弹。
行业反转:顺周期行业,动销景气度与经济和消费环境息息相关。在经济起来之前,白酒、家电、建材、互联网等和经济强关联的顺周期行业机会不大,保持紧密跟踪经济和行业边际变化。
寻找细分领域alpha品牌出海:在经济增速变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内卷严重,企业需要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就需要走出国门,卷向全球。这里的品牌出海与以往提到的出口型企业(大多从事代工模式的企业)有所不同,指的是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市场,例如手机领域的华为、小米,电动车行业的比亚迪、小鹏、长城等等。
2 科技:当红炸子鸡AI终端软件以及机器人仍然是24年需要关注的两大方向。
在经济弱复苏的周期环境里,科技仍然是需要重视的大方向。2023年演绎了AI、特斯拉机器人、卫星互联网等行情,但其中大部分科学技术来自美国,中国企业在原创性上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反映到A股上,就演化为主题炒作行情,造成实际投资具有一定难度。
2023年,AI主要演绎的是硬件方面的服务器端逻辑,AI终端应用仍未达到成熟阶段。所以相对于服务器领域,终端AI发展(包括智能手机、PC、IoT等)仍为长期重点关注方向。机器人方面,特斯拉机器人预计进入兑现阶段,产业化进度催生的投资机遇也是我们重点关注方向。
创新药:具备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要么临床速度前三,要么疗效最优),2024年关注有重要临床数据读出的公司。
① 基本面最强,成长空间巨大:预计2024年中国的创新药收入会超过30%的增速,但在整个药品支出中占比不超过10%,发达国家普遍在50%左右。
② 中国创新药企业厚积薄发:ADC和CAR-T在全球新药领先,2024-2025年,预计有5-6款产品有望在美上市,多个重磅产品在大适应症有数据读出。肿瘤、自免、代谢(GLP-1,AD,NASH)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③ 国内医保政策扶持:2023年7月21日医保局发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有利于引导对创新药长期定价机制的形成并给予行业更明确的长期预期。
估值弹性大:调整时间长、幅度大。眼科和口腔龙头从21年高点调整分别是64%和83%,同时市场对中长期预期比较悲观。
军工:2024年困境反转确定性强,需求相对刚性。但白马上涨空间不大,高成长个股需等待股价击球点。
军工是成长驱动型板块,若未来国际社会关系以及地缘情况仍然比较紧张,国防军工作为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军工支出相对刚性。2023年军工行业回调较大。预期2024年订单逐步恢复,有困境反转的机会。但在整体控费的大背景下,过去两年涨幅较大或者市值相对较大的大白马而言,其上涨空间有限。我们需要去挖掘高增长的细分领域。
机械行业的细分领域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工程机械类板块,也有光伏、锂电、特斯拉产业链等新型类板块。纵向从需求端看,传统工程机械类机会不大,创新类板块机会更大。横向来看,国内行业内卷严重,出海能力强的企业会有更大竞争力。
光伏、锂电、储能行业:行业不大,从成长走向成熟,研究重点从需求端走向供给端。目前供给过剩严重,出清前没有大机会。
过去几年,新能源行业从成长型走向成熟型,渗透率的演绎被市占率逻辑替代,研究的重点从需求走向供给。2023年新能源行业,仍在进行深度调整和产业升级。光伏结构性产能过剩,在技术迭代下正加速优胜劣汰;储能行业在量价挤压下进入“挤泡沫”阶段。无论光伏、锂电还是储能,产能过剩后必然会出现市场规律下的优胜劣汰。在产能出清之前,整个行业大概率是有一些反弹的机会。
2023年,整个行业处于价格战和增长放缓的双重压力下,也有一些整车企业开始出局。据乘联会预测,电动车渗透率或将破40%创历史新高,2024年行业洗牌会更加激烈。虽然车企们也正在把自身的触手伸向海外市场,但是因为大部分车企市场都在国内,如果国内价格压力较大,卷出海也恐难以阻挡利润下降,行业长跑还在持续。
经济弱复苏下,市场整体呈现结构性投资机会。2024年,我们的操作思路是防守反击,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核心底仓:将向下空间有限且业绩更为确定的股票,作为核心底仓,注重未来仍有较大空间(出现反转带来戴维斯双击)的底部成长股。卫星仓位:在低位票为底仓的基础上,建立卫星仓位,做组合投资。例如2022年底,我们做了信创和创新药的组合投资。未来也会持续寻找并增加各种创新类股票配置。对于2024中国,我们不悲观,但也需要紧密跟踪经济复苏节奏,等待更多的右侧加仓信号。
A:核心资产在21年2月见顶,赛道股在21年年底见顶。美联储从21年7、8月份开始逐步加息。美联储加息对全球长久期资产都会形成压制作用。21年7月后国内经济出现下行。教培新规、房地产调控等措施,叠加22年疫情防控,对我国企业、个人以及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都有所影响。
中国经济下行影响了企业收入,美联储加息影响了市场流动性,产生戴维斯双杀,在此情况中,伴随着外资撤离、量化资金的操作,导致市场表现远远低于大家预期。
2023年全球市场上涨,中国资产则是出现了和全球背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内因。2023年10月,美联储传出不再加息的信息,美元回落,却未见外资大幅流入中国市场,这现象与22年11月完全相反,主要原因还是信心不足。如果我们经济能够有一两个季度是变好的,大部分资金还是逐利的,它们会逐步地参与进来。归根到底,只要中国经济变好,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A:在23年的投资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对估值波动的思考。股票的涨跌,从5-10年的维度来看,它是由企业利润增长所带来的,从1-2年的维度看,估值波动对它的影响更大。在5-10年里,股价涨十倍,它不是匀速上涨的,它会经历涨跌,有些年份涨,有些年份跌,背后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牛股都有一个特点,可以拔估值,没有估值的抬升,就如人缺少了灵魂。如何能够做到估值提升,不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出现一个很大的产业趋势,类似于去年的AI,前几年的电动车,17-19年的核心资产。另一种,则是行业的反转,例如周期性行业处在低谷,突然反转等。
整体来看,产业趋势、产业周期,都是和宏观形势、中观产业趋势相关,因此在我们研究的时候会考虑,所研究的方向、标的,是否存在估值提升的逻辑,会比以前更看重估值波动在股票涨跌中起到的作用。
A:A股和海外最大的区别在于,A股在行业上行周期时,投资者会把预期打的非常满,导致个股在兑现过程中,因不达预期,出现先涨后跌的情况,而美股则是慢慢的涨。以23年上半年的AI为例,春节以后,国内AI行情开始发酵,AI类股票从2月下旬涨到4月上旬,随后开始下跌,虽在6月上旬出现反弹,但是大部分股票的高点依然是在4月上旬。
反观美股的英伟达、AMD等公司,它们在2、3月份的表现是明显滞后于A股的,它们涨的比较慢,但是在下半年,多数公司开始出现新高。因此,对于A股而言,要炒科技股,风口很重要。当风来的时候要上车,风过了,因前期透支厉害,短期内没有第二次机会。
另外,科技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企业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例如近三年在产业扶持下,走出来的一些半导体设计、半导体设备等公司。这些企业部分实现了进口替代,部分做到了海外出口,它们放在全球都是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另一种科技股则是偏制造业的供应链企业,类似于苹果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中的公司,它们本身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因客户为高科技企业,我们也把它们归为科技企业。这类公司,我们更关注它能不能进入相关企业的供应链,在供应链里面它们能做多大的价值量,能拿多少的份额。
整体而言,对于科技股的投资,我们更重视和风口。对于不同类型科技公司,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些公司会更看重公司竞争力,有些公司则会更看重其在供应链中的情况。
A:目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调研上,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团队培养上,包括物色一些优秀的投研人员。未来两三年的主要规划,是把业绩做好,以此回馈我们的投资者。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丹羿投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备案号:沪ICP备10015141号-1 杏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欢迎来电咨询!